行业动态
饮用水嗅味检测方法(水质嗅味检测方法优缺点对比)
作者:霍尔德电子 更新时间:2025-07-29
一般来说,不同季节饮用水可能呈现不一样的嗅味,主要原因之一是水源水体中产嗅藻类生长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藻类产生嗅味的种类不同,总体上与藻类相关的嗅味包括土霉味、鱼腥味、青草味、芳香味等,如一些产嗅蓝藻会产生土霉味,硅藻、隐藻、金藻等爆发时会有鱼腥味。
由于饮用水中的嗅味物质都是微量甚至痕量水平,而且经常是很多种嗅味物质混合在一起,导致常规方法(比如闻测)很难准确识别出水体中哪些物质导致的嗅味。饮用水嗅味检测方法主要有感官分析法、仪器分析法、酶联免疫法和综合分析法。
1.感官分析法
嗅阈值法(TON):以有嗅味的水样经无嗅水稀释至嗅味不被明显感知的临界点时的稀释倍数来表示嗅味的大小。要求选出不少于5人的检测评定人员在无异嗅味的环境中开展,检测前15min,全部评定人员应避免受外界气味干扰,并确保身体无异常状况。
嗅觉层次分析法(FPA):经严格训练的分析者取水样和煮沸稍冷后的水样,用合适的文字总结概括所闻样品嗅味,并按感知的级数(2-12级)记录嗅味强度。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能直接评价水中的嗅味强度,但易受个体差异及水样基体的影响,无法精确地对嗅味定性和定量分析。
嗅味等级描述法(FRA):最早应用于美国,通过经严格训练的分析者对未知水样特性及其嗅味强度开展整体评定。即使原样不经过稀释,分析者也可对嗅味的类别及其强度进行粗略的分析,过程快捷简单,但对分析者要求较高,测试前需经过专门的培训,且闻测结果受主观性影响较大,重复性差。
2.仪器分析法
液液萃取法(LLE):利用与水互不相容的有机溶剂,将目标物质从原样中抽离出来,然后再将混合有机相进样分析。该法较为成熟,但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增加了试验成本,还易对操作人员健康产生损害,同时造成环境污染,萃取过程操作复杂,难以实现自动化,目前使用该法开展嗅味测定较少。
吹扫捕集法(P&T):用于嗅味分析的一种动态顶空技术,利用流动气体(高纯氦气)将样品中的嗅味物质“吹脱”出来,出口处利用捕集器将吹脱后的嗅味物质进行吸附,最后将吸附的嗅味物质热解析送入仪器进行测定。
固相萃取法(SPE):利用特定的固体吸附剂将水样中目标物质进行吸附,脱离样品本身以及干扰化合物,吸附后的目标化合物在经过洗脱液洗脱或者热解析,使目标化合物达到分离、富集的目的。该方法能够减少有机溶剂的消耗量以及废液的产生量,过程中不会出现乳化现象,杂质干扰少,有利于完成自动化操作,但回收率和精密度较低,含有大量污染物的未知样品在处理过程中,时常会因为柱穿透而造成样品损失。
固相微萃取法(SPME):在SPE基础上发展起来,对样品的前处理相对简单,样品用量少且无需有机溶剂,试验回收率好,灵敏度高,现已广泛应用于饮用水中嗅味物质的分析测定。但利用SPME测定各嗅味受萃取纤维头(吸附材料)影响较大,不同厚度的吸附涂层对萃取效果也有较大影响。
搅拌棒吸附萃取法(SBSE):由固相微萃取技术发展而来,操作的基本流程是利用带有特定纤维涂层搅拌棒将样品溶液进行搅拌,待样品中的目标物质吸附于特定纤维涂层后,再将目标化合物解析至GC-MS进行分析测定。该方法操作简单、能萃取大体积溶液、无需外加有机溶剂、可避免竞争性吸附、灵敏度高,回收率好,且所萃取目标物质能被搅拌棒中吸附材料固定的时长充足,给野外采样以及运输争取了较多时间,但关键在于搅拌棒的表面涂层,现广泛运用的商用涂层为PDMS,单一涂层PDMS对极性成分萃取能力不足。
3.酶联免疫法(ELISA)
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建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特定物质的检测分析,且操作简便快速。但嗅味化合物的分子质量较小(一般不到300u),抗原物质不容易得到高效价的抗体,因此限制了多数嗅味物质分析方法的建立。
4.综合分析法
感官分析法简便快捷,适用于确定饮用水是否有异味存在以及评价人们对饮用水使用的接受程度,但灵敏度差不能对嗅味物质进行精确定量。仪器分析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不仅能够定性而且还能定量分析水中嗅味物质的含量,但检测设备较为昂贵,分析时间较长,受富集、仪器精度等众多条件影响。
较为合理的分析方式可以先通过感官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初步确定饮用水致嗅的物质,如有需要可进一步通过仪器进行测定,对嗅味物质及其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下一条:没有了!
本文网址:http://www.codjcy.com/hydt/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