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水质检测的基本要求(水质检测水样采集与前处理规范)
作者:霍尔德电子 更新时间:2025-09-16
水质检测是评估水体环境质量、保障用水安全的关键环节,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污染治理、水质管理等决策的科学性。从采样准备到实验室分析,每个环节的细节把控都至关重要,需严格遵循规范,规避干扰因素。
一、采样环节
采样是水质检测的基础,样品若失真,后续分析将失去意义。首先需明确采样目的与检测指标,针对性选择采样工具 —— 检测重金属、有机物等易吸附指标时,应使用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容器,避免玻璃容器吸附;检测微生物指标则需选用灭菌后的专用采样瓶,并全程保持无菌操作。
采样点位需兼顾均匀性与针对性,河流监测应设置断面及不同深度,避开排污口正下方、漩涡区等特殊区域,同时覆盖水源地、居民取水点等关键点位。采样量需充足,预留平行样和复检空间,通常单指标检测需 500-1000ml 水样,若需多项分析,应按最大需求量增加采样量。
采样后需及时固定与保存:检测溶解氧需现场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固定,避免氧气逸散;检测总磷、总氮需加入硫酸调节 pH 至 1-2,抑制微生物分解;检测挥发性有机物则需装满采样瓶、密封避光,且所有样品需标注采样时间、点位、水温、pH 等信息,低温(0-4℃)运输,24 小时内送至实验室分析,避免样品变质。
二、样品前处理
样品前处理是衔接采样与水质检测的关键,核心是去除干扰物质、将目标指标转化为可检测形态。例如测定总磷时,需通过过硫酸钾消解,将水样中各种形态的磷转化为正磷酸盐,消解过程需严格控制温度和试剂用量,避免消解不完全或过度导致结果偏差。
处理含悬浮物、藻类的水样时,需先判断是否过滤:检测总磷、总氮”等指标时,不可过滤,需保留悬浮颗粒物中的目标物质;检测 “溶解性” 指标则需用 0.45μm 滤膜过滤,去除悬浮杂质。此外,若水样中存在高浓度氯离子,检测 COD 时需加入硫酸汞掩蔽,避免氯离子与重铬酸钾反应干扰水质检测结果。
前处理过程中需全程做空白实验,用去离子水代替水样,同步完成前处理与检测,以扣除试剂、器皿带来的系统误差,确保水质检测数据可靠。
总之,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依赖于全流程的精细化管控,从采样的 “源头把控” 到分析的 “细节规范”,每个环节都需严谨对待,才能为水质评估、污染治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下一条:没有了!
本文网址:http://www.codjcy.com/hydt/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