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讨论】COD越处理含量越高是怎么回事
作者:霍尔德电子 更新时间:2025-09-15
COD(化学需氧量)是衡量水体中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含量的指标,其核心是 “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总量”。处理后COD反而升高,本质是处理过程中还原性物质的总量增加,或测定结果被干扰,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处理工艺导致还原性物质 “新增”
处理过程中可能生成或释放了新的还原性物质,导致 COD 测定值升高。
1.生物处理系统异常
生物处理(如活性污泥法)依赖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若微生物活性受抑制或死亡,可能导致:
(1) 微生物自身解体(溶胞),释放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这些物质具有还原性,会被 COD 测定中的氧化剂(如重铬酸钾)氧化,导致 COD 升高;
(2) 难降解有机物被分解为小分子易降解有机物(如长链烃分解为短链醇),虽然总有机物可能减少,但中间产物的 “还原性” 更强,若处理不彻底(如曝气不足),会导致出水 COD 暂时升高。
常见诱因:DO(溶解氧)不足或过高、pH 值异常(偏离 6-9)、温度骤变、有毒物质(如重金属、酚类)冲击等,都会抑制微生物活性。
2.化学处理中引入还原性物质
若处理过程中投加了含还原性成分的药剂,会直接增加水体中可被氧化的物质:
(1) 混凝沉淀时,若使用亚铁盐(如硫酸亚铁) 作为絮凝剂,Fe²⁺是强还原性物质,会被 COD 测定中的重铬酸钾氧化,导致结果偏高(即使有机物已被去除);
(2) 投加过量的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等还原剂(如用于脱氮除磷的辅助药剂),这些物质本身会被计入 COD;
(3) 某些有机药剂(如含胺类、醛类的助凝剂)未完全反应,残留的有机物会增加 COD。
3.物理处理释放原有还原性物质
若原水中含有吸附态或包裹态的还原性物质(如悬浮颗粒吸附的有机物、胶体包裹的无机物),处理过程可能将其释放:
(1) 格栅、沉淀池等物理处理单元若运行不当(如搅拌过度),可能破坏悬浮颗粒的稳定性,释放内部吸附的有机物;
(2) 高级氧化(如芬顿反应)若参数不当(如 H₂O₂投加不足),可能仅打破难降解有机物的包裹结构,释放出更多可被氧化的小分子物质,而未彻底矿化,导致 COD 升高。
二、测定方法受干扰,导致“假升高”
COD测定结果可能受水样中其他成分干扰,并非真实还原性物质增加。
1.氯离子干扰
重铬酸钾法测定 COD 时,氯离子(Cl⁻)会被氧化为 Cl₂,导致测定值偏高(Cl⁻的还原性会被误计入 COD)。若处理过程中:
(1) 进水混入高盐废水(如海水、工业含盐废水),且未采取脱氯措施(如投加硫酸汞掩蔽);
(2) 处理工艺(如反渗透、离子交换)故障,导致出水氯离子浓度升高,会直接拉高 COD 测定值。
2.其他还原性无机物干扰
水样中若存在 S²⁻、NO₂⁻、Fe²⁺等还原性无机物,会被 COD 测定的氧化剂氧化,导致结果虚高:
(1) 工业废水(如造纸、化工)处理不彻底,可能残留硫化物;
(2) 厌氧处理系统异常(如酸化过度),可能释放 H₂S 等还原性气体,溶解后导致 COD 测定值升高。
3.采样或分析误差
(1) 采样时混入外源污染物(如采样瓶未清洗干净、接触了含有机物的工具);
(2) 测定时操作不当(如重铬酸钾浓度配置错误、加热时间不足导致氧化不完全,或冷却后未及时滴定)。
三、进水波动导致“相对升高”
若进水 COD 突然降低,而处理系统未及时调整(如药剂投加量、曝气量未减少),可能导致出水 COD “相对升高”。以下是排查建议:
(1) 优先检查测定方法:排除氯离子、还原性无机物干扰(如用硫酸汞掩蔽氯离子后重新测定);
(2) 分析处理工艺参数:生物法查 DO、pH、污泥活性;化学法查药剂种类及投加量;
(3) 监测进水水质:确认是否有高 COD 或干扰物质混入;
(4) 对比处理前后的有机物组成:通过 TOC(总有机碳)、UV₂₅₄(紫外吸收)等指标辅助判断(若 TOC 降低但 COD 升高,可能是还原性无机物或测定干扰导致)。
总之,COD处理后升高的核心是 “还原性物质总量增加” 或 “测定干扰”,需结合工艺细节和水质监测数据逐步排查,才能找到具体原因。
本文网址:http://www.codjcy.com/xwzx/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