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海水养殖水质检测核心指标(海水养殖水质检测标准限值)
作者:霍尔德电子 更新时间:2025-09-14
海水养殖的成败,与水质条件直接挂钩 —— 水质不仅决定养殖生物的存活、生长速度,还影响其抗病能力和最终的产品品质。因此,科学、精准的水质检测,是海水养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管理环节。接下来主要介绍一下海水养殖水质检测核心指标与限值。
1. 溶解氧(DO)
溶解氧是海水养殖中最核心、最紧急的指标,直接决定养殖生物的呼吸存活。
作用机理:养殖生物通过鳃或体表吸收水中溶解氧,进行新陈代谢;同时,水中的藻类光合作用会释放氧气,而生物呼吸、残饵及粪便分解会消耗氧气。
适宜范围:多数海水养殖生物适宜的溶解氧浓度为 5-8mg/L;当浓度低于 3mg/L 时,易出现浮头、摄食减少等应激反应;低于 2mg/L 时,可能导致大规模死亡。
特殊场景:夜间无光合作用,溶解氧会持续消耗,凌晨往往是一天中溶解氧的最低点,需重点监测;高密度养殖池因生物量大,溶解氧消耗更快,需更严格把控。
2. 盐度
盐度是海水的固有属性,直接影响养殖生物的渗透压调节能力,不同品种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差异极大。
作用机理:海水养殖生物的体液渗透压与外界水体保持平衡,盐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生物体内水分、离子失衡,引发应激甚至死亡。
适配范围:纯正海水品种适宜盐度为 25-35‰;广盐性品种可适应较宽范围(5-30‰),但盐度骤变(24 小时内变化超过 5‰)会严重影响其存活。
特殊场景:河口附近的养殖池,受降雨、河流径流影响,盐度易波动,需高频监测;苗种培育阶段,盐度稳定性要求更高,避免因环境不适导致苗种成活率下降。
3. pH 值
pH 值反映海水的酸碱度,不仅影响养殖生物的生理功能,还会间接改变水中其他化学物质的形态和有效性。
作用机理:pH 值过高会导致水体中氨氮转化为毒性极强的分子氨;pH 值过低会抑制生物酶活性,降低鳃的呼吸效率,还可能增加重金属离子的毒性。
适宜范围:多数海水养殖生物适宜 pH 值为 7.8-8.6,此范围能维持藻类光合作用、微生物分解等生态过程的稳定;pH 值低于 7.5 或高于 9.0 时,需及时干预调节。
变化规律:白天藻类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pH 值会升高;夜间生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pH 值会下降,正常情况下昼夜波动范围应控制在 0.5 以内,波动过大说明水体缓冲能力弱。
4. 氨氮与亚硝酸盐
氨氮和亚硝酸盐是水体中氮循环的中间产物,均具有毒性,其浓度过高是海水养殖中 “泛塘”“偷死” 等问题的重要诱因。
氨氮:分为毒性强的分子氨(NH₃)和毒性弱的离子氨(NH₄⁺),二者比例受 pH 值影响 ——pH 值越高,分子氨占比越大,毒性越强。适宜浓度:分子氨需控制在 0.02mg/L 以下,总氨氮不宜超过 0.5mg/L;超过限值时,会损伤养殖生物的鳃组织,导致呼吸障碍,还会抑制免疫系统,增加患病风险。
亚硝酸盐:是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中间产物,会破坏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导致生物 “内缺氧”。适宜浓度:应控制在 0.1mg/L 以下,高浓度亚硝酸盐会导致养殖生物游动迟缓、摄食减少,长期处于超标环境中,易引发细菌性疾病。
5. 水温
水温虽不直接体现 “水质好坏”,但会通过影响生物代谢、酶活性、摄食强度等,间接决定养殖效率。
作用机理:水温每升高 10℃,多数变温养殖生物的代谢速率会提升 1-2 倍;水温过低,代谢减缓,摄食减少,生长停滞;水温过高,会加速水体溶氧消耗,还可能导致生物应激。
适宜范围:根据品种差异极大,如冷水性品种适宜水温为 12-18℃,温水性品种(真鲷)为 20-28℃,热带品种为 25-32℃;水温超出适宜范围,即使其他指标正常,也会严重影响养殖效果。
6. 透明度与叶绿素a
这两个指标主要用于判断水体中浮游藻类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养殖池的 “生态平衡”—— 藻类既是溶解氧的主要生产者,也是养殖生物的天然饵料,但过量繁殖会引发 “水华”,导致水质恶化。
透明度:通过 Secchi 盘测定,适宜范围为 30-50cm。透明度低于 20cm,说明藻类过密,易引发夜间溶氧骤降;透明度高于 60cm,说明藻类不足,溶氧供给不足,且天然饵料匮乏。
叶绿素 a:水质叶绿素a直接反映藻类生物量,适宜范围为 5-20μg/L。浓度过高预示水华风险,浓度过低说明水体生产力不足,需通过施肥等方式培育藻类。
本文网址:https://www.codjcy.com/hydt/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