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池塘氨氮污染的来源(水产养殖氨氮标准及去除方法)
作者:霍尔德电子 更新时间:2025-07-05
氨氮是水产养殖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水质指标。养殖水体中氨氮浓度升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爆发蓝藻,还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降低其对不良环境及疾病的抵抗能力,诱发病害。
池塘氨氮污染的来源:
1.饲料
我们以一个面积1000 m2水深1 m的虾塘为模型,假定饲料CP为40%,投喂1000 kg,FCR 1.0,收获1000 kg。我们投入池塘的总氮约1000* 40%*16%=64 kg(蛋白质中的含氮量以16%计),鲜虾的蛋白以16%计算(实际可能更低),那虾体的氮含量约1000*16%*16%=25.6 kg,剩下38.4 kg的氮元素(实际比例往往超过60%)排放到水环境中,以氨氮及其他形式存在于水体中。
2.排泄物的分解转化过程
有机物的初始分解都是由微生物所分泌的各种酶类作用,如脂肪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等,这些酶将各种大分子有机物质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质,小分子有机物质被吸收进一步分解、利用并转化,过程中释放出氨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而无机物则被浮游植物和细菌吸收利用或通过碳氮循环途径转化。
水产养殖氨氮标准: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其中非离子氨的占比,非离子氨的比例与温度和pH值有关,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中非离子氨的限值为0.02mg/L。
水产养殖氨氮超标去除方法:
1.藻相的结构不合理或藻相老化
藻类对氨氮中离子铵的去除效率极高,池塘水体在藻类丰富、数量合理、种群多样的情况下,极少有氨氮的积累。
2.细菌同化吸收弱
细菌对氨氮的吸收效率变动很大,主要受营养和藻类的限制,浮游植物会与细菌竞争无机氮,限制细菌的利用。理论上细菌由于更大的比表面积,在营养条件合适时具有更大的吸收率,当补充碳源到C/N值大于10时,细菌对氨氮的吸收可以超过浮游植物。
3.氨氧化菌转化不足
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都能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但这类菌为自养菌,氧化过程中的能量80%都用于固定CO2,而且该反应必须在池塘上层的好氧条件下进行,造成转化的效率较低,但这个过程是氮元素从池塘中彻底移除出系统的必要步骤。
4.科学合理开启增氧机,保持充足溶氧,利于微生物硝化作用。
5.定期用速效磷,补充磷及微量元素,保持藻相的多样化和藻类活力,提高藻类对氨氮的吸收作用。
本文网址:https://www.codjcy.com/xwzx/1075.html